N晚报记者 陈 强 通讯员 何家驹
图片由海宁公安提供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自2014年以来,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的钱江(海宁)观潮节期间,在江潮人潮两相涌的潮城海宁上空,都会出现一架警用无人机执行空中巡逻任务。操控这架无人机的幕后高手,就是海宁警营大名鼎鼎的大叔级“飞手”俞卫明。
称俞卫明是大叔级“飞手”,是因为相对于20多岁的年轻民警来说,他已年至半百。但50岁的俞卫明当过兵,立过功,研修过通信指挥,英姿飒爽。从部队转业,脱下军装,穿上警服的那一刻,他面朝国旗标准敬礼。这个敬礼,是他不忘初心忠于人民的誓言。
从军营到警营华丽转身
身材魁梧、双目炯炯有神的俞卫明,现为海宁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民警。
1989年,他应征入伍;1991年,他通过全军军校招考,以优秀的成绩被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录取,成为一名军校学员,研修通信指挥专业;1993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三十一集团军步兵某师通信营工作。
在通信营工作两年后,他又回到军校参加中级指挥培训,并多次受到嘉奖、三等功等表彰。在军旅生涯中,他历任排长、副连长、连长和政治指导员……
2003年是俞卫明扎根部队的第十五个年头,在面临转业的关键时刻,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人民警察这个职业,来到了全新的工作岗位上,成为海宁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一位民警。
结缘无人机刻苦学习
2014年,海宁公安为应对日趋复杂的治安形势,开始推进特殊场合警用可视化应用建设,首先就是大力开发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实践应用。而要开发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实践应用,当务之急就是挑选出适合的民警来当“飞手”。
当时,海宁公安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时任巡特警大队特勤中队中队长的俞卫明,因在军校接受过通信专业的教育,便被选中担任“飞手”。
无人机买回来后,俞卫明与另一名同事迅速投入到无人机的操作训练当中。当时,俞卫明已经45岁了,他笑称:“每天看教材、找资料和上手操作的感觉很棒,和当初在军校学习一样。”
刚开始,俞卫明连几个简单的升空、平移、转向等动作都不能顺利完成。“学习无人机操作的最大困难,是身边没有专业的师傅和同行来教学与交流。”俞卫明利用空余时间,学习了飞行原理、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多本专业书籍,甚至还尝试自己动手拆卸和组装无人机。
永不服输快速突破
精准完成整个飞行动作,必须保持绝对的专注力和判断力,手指要不停控制操纵杆,调整飞行速度、航向和高度。
优秀的“飞手”绝对不是一天养成的!“八向操作杆、十几个键位,一次小失误就可能造成数万元一架的无人机坠毁,绝不是小孩玩遥控飞机的概念。”俞卫明发出感慨。
每次训练都胆战心惊,刚开始模拟练习时,无人机经常出现坠机、撞击的情况,手上的操作也不灵活,对于一个优秀的老兵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次打击,但俞卫明没有气馁。训练期间,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在飞,一天下来要飞十几个小时,一架无人机要换二十多块电池。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段时间的钻研与学习,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俞卫明不仅可以熟练地操控无人机,同是还掌握了无人机的拆装、检修和维护的硬本领。为此,俞卫明的两个大拇指内侧全被磨出了茧,经常在户外试飞无人机也让他的皮肤变得更加黝黑。
但军人出身的俞卫明依然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模拟飞行操作训练,他时刻提醒自己,只有把每次的模拟训练都当成实战来对待,才能在真正上战场的时候拉得出、打得响。
硕果累累令人“刮目”
2017年8月,俞卫明代表海宁公安参加了在嘉兴举办的全省公安警用无人机集中培训,并作了无人机操作展示。
在展示环节中,俞卫明不仅展示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是在实际操作中精准出色地完成了“悬停”“四方位平移”“原地360度旋转”等高难度项目,令在场的培训教官和其他学员都对这个大叔级的“飞手”刮目相看。
每年观潮节期间,安保一直是海宁公安的一项重点工作。2014年起,海宁公安在安保工作上多了一个项目:用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开展空中巡逻。在观潮保卫中,俞卫明操控的无人机在观潮区域上空进行实时巡逻,并根据游客人流的集散情况及时调整安排巡逻队员前往人员密集区域进行处置,有效地引导游客疏散,防止出现踩踏隐患。
无人机上自带的高清摄像头可将图像实时传回,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时,指挥中心可根据实时图像传达指令,及时救援。
凭着一份担当和对工作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从事公安工作的16年间,俞卫明先后获得个人嘉奖3次、2010年世博安保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第一届乌镇峰会安保省先进个人,7次被评为全市党员积极分子。2017年、2018年被公安部评为年度警犬技术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