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发布 提出发展低空飞行

   2024-11-27 广州日报00

到2035广州与湾区城市1小时互达


枢纽是广州的独特禀赋,交通是广州的显著优势。近日,《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年)》(下称《规划》)正式印发,这是今年9月《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后,首个印发的重要专项规划。11月18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媒体解读会,对《规划》的亮点进行了详细解读。



本次《规划》衔接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突出更高效的对外链接与更人本的城市交通两大导向,高效组织城市空间。《规划》提出到2035年,高水平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形成“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实现中心城区至南沙新区、东部中心、外围综合新城30分钟互达,市域至大湾区城市60分钟互达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

图中各条线路走向及车站位置仅为示意,最终在国家批准建设后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时统筹明确


亮点一: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 打造逐梦低空的天空之城


广州历来重视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先后开展了三轮综合交通规划。“这是广州第三轮综合交通规划,也是首次建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上的综合交通规划。”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姜莉表示,“国务院批复的‘6+4’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锚定‘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动形成高水平的交通与国土空间协同治理格局。”


《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从高效便捷、绿色公平、安全韧性等方面确定交通发展指标。包括中心城区45分钟通勤时间内居民占比≥90%,市域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轨道站点半径为800米,人口就业覆盖率大于等于60%,推动广州交通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国家赋予广州的六大城市性质之一,未来广州将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规划》提出,扩容提质白云机场,布局通用航空机场,发展低空飞行,构建韧性高效的多机场体系,打造逐梦低空的天空之城。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拓宽国际航运通道,完善海铁、江海等多式联运体系,增强湾区世界级枢纽港的整体竞争力。升级辐射全国,融入“一带一路”的铁路网络,构建十大对外高铁通道,联动粤东西北,体现广州作为重要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


姜莉透露,广州将继续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南沙、黄埔、从化等通用机场。同时积极发展低空飞行,构建城市多机场体系。加快南沙港5期以及20万吨出海航道等建设,拓展广州港“无水港”口岸功能,积极开拓欧美等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


亮点二:由互联互通向直连直通转变 构建湾区一小时交通圈


广州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未来如何以交通为牵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提出,以引领湾区发展的核心城市建设为契机,织补城际网络和公路网络,持续推动广州与湾区城市由互联互通向直连直通转变,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支撑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发展。依托轨网+路网,以5个特大型物流枢纽为核心,10个大型物流枢纽为骨架,N个物流骨干节点为补充,强化海陆空多式联运,构建华南最强交通运输网络,夯实枢纽经济中心地位。


“从地理位置上看,广州在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具有天然优势。广州与深圳、东莞、珠海、中山等城市紧密相连,是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重要节点。”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景国胜表示,“面向2035年,广州将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南沙方案》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构建湾区1小时交通圈。着力解决对外通道能力不足、供给模式单一以及跨珠江口通道不足的问题。”


景国胜透露,重点从三个层次推进交通网络向都市圈城市群延伸。一是通过新建高铁、大通道、联络线及改扩建高速公路等,建立国家互联网络,畅通国内大循环支撑能力。其次,推进跨市城际铁路和快速路等实施,强化湾区干线网络,提升节点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推进边界跨市城市轨道、市政路桥等实施,织密同城支线网络,增强通勤保障能力。

  

亮点三:打造“行在广州”新名片 提高居民通勤效率

  

本次《规划》提出构建绿色人本,全龄友好的交通体系,对市民日常出行生活将产生什么影响?

  

“‘食在广州’一直是广州的名片,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打造‘行在广州’的新名片。”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综合交通规划管理处处长赵亚玲表示。

  

《规划》提出,完善交通发展模式顶层设计。坚定不移贯彻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明确以轨道交通发展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同发展的绿色发展模式。建设步行友好城市,提升自行车和步行服务品质,引导电动自行车回归“非机动车”属性,引导市民合理使用小汽车。

  

推动轨道交通线网职住平衡。重点从加强与佛山、东莞、中山联系,支撑活力创新轴发展,补强南沙新区、东部中心等三方面优化线网,形成多层次、高效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体来看,以160公里/小时的都市圈快轨,引领和支撑都市圈以及城市“三核四极”间的高效联系;以120公里/小时市域快线,强化中心区对外放射廊道;以80—100公里/小时的城市轨道普线,服务于“极核”内部的交通联系,提高居民通勤效率和城市运转保障能力。

  

促进交通服务品质提升。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生活性道路的空间进行优化调整,在中央活力区内率先实现机动车道与慢行道的空间比例1:1,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步行和骑行空间。对城市街道要素进行精细化设计,健全15分钟生活圈交通设施,营造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按照“先通后美,顺瓜结藤”策略,规划2500公里乡村风景道,串联乡村主要景观资源,多维度综合体现乡村价值,引领乡村共富、共美,形成快进慢游式风景道网络。以专用自行车道为主线,规划520公里山海骑行贯通道,统筹碧道、绿道、市政道路、重要资源点等串珠成链,建立从北到南,从山顶到海洋、联动乡村和城市,覆盖多层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体系,与风景道共同构成乡村特色慢游交通体系。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暂无
上一篇:

“海陆空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城市联盟创始城市”正式授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翼威小助理
    加关注60
  • 翼威视界,连接人与低空!更多eVTOL、无人机等低空经济资讯、evtol机型库请在站内查看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