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蔡世奇
科技的进步正在抚平地区发展之间的鸿沟,曾经看似落后的地区也有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在抽象的互联网产业正在呼吁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中国互联网公司纷纷争夺传统产业的B端市场时,更加具体的科技产品无人机已经飞进了中国广袤大地上的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了开启传统行业新视角的新一代基础设施。
无人机电力巡检中
当电力工人有了无人机:减少“走钢丝”频次
一线电力工人的辛苦,旁人少有体会。
在荒郊野外,巡检员们需要经常爬上高高的电塔,进行电力巡检,他们经常沿着高压的导线排查故障,风吹日晒中,动辄就要在高空导线上走几公里,虽有防护措施,但也相当艰辛。
电力工程师们一直在想办法降低人工巡检的成本,早在2012年带有高清图传的无人机大疆精灵出现时,已有爱好无人机的南方电网工程师自行购买这类产品,尝试使用无人机代替电力工人完成辛苦的高空作业。
国电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昌吉供电公司输电运维5班成员
然而消费级的无人机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复杂的电力系统环境,杆塔、输电线附近的电磁干扰都会对普通的无人机造成很大影响,但一线电力工程师们在此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对于工业级无人机的进化有着紧密的推动作用。
新疆的电力工作者们,近期开始大规模使用无人机改变工作流程。
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连接新疆与华东的“电力丝绸之路”,每年可向华东送电660亿千瓦时。在过去,一个熟练电力工人进行缺陷核实时,需要分登杆塔、走线、采集图像等步骤,一般用时50至70分钟,才能完成一座杆塔的检查,遇到跳闸时,更是免不了大面积的线路排查,工作强度很大。
郭俊强准备操作无人机
2019年,新疆国家电网采购的大疆电力巡检无人机经纬M200 V2大面积交付,电力巡检员们“走钢丝”的作业次数,开始大大减少。
国电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昌吉供电公司输电运维5班的无人机飞手郭俊强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原来没有无人机的时候,一线工作人员进行电力检查时如果不登塔作业,那就会在地面上用望远镜对杆塔、导线等设施进行观察,但实际上这样的方式容易出现遗漏,并且也因为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同而在效果上存在差异。
无人机加入到电力巡检过程中后,巡检员们在地面上操纵无人机便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观察视角,无人机搭载的可见光相机可以对导地线、杆塔、金具、绝缘子等部件的运行状态、线路走廊内的树木生长、地理环境、交叉跨越等情况进行观察拍摄以及录像。而对于那些仅靠肉眼难以判断的“隐疾”,无人机还可以利用红外热成像相机对线路上的导线接续管、耐张管、跳线线夹、导地线线夹、金具、绝缘子等进行拍摄,分析数据,判断其是否正常。
红外热成像相机发挥作用
现在,郭俊强等电力飞手使用无人机航巡任务时,平均用时14分钟就可以完成一座高塔的检查,与过去的人工巡检相比,效率提高了近5倍。
平地上的效率提升只是无人机对电力巡检的基础提升,在极端地形条件下无人机的作用更加明显。
国网新疆电力公司航巡中心副主任陈辉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新疆有很多电力线路处于戈壁滩上,车辆进出不便,选择无人机也可以解决这一交通问题;而更极端的情况是检查那些架设在山地的线路时,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先花上两三个小时爬山,这就要消耗很多的精力,之后还要登塔走线检修,工作强度很大。使用无人机之后,巡检员在山下就可以操纵无人机飞到高空进行检查,节省了爬山的时间和精力,效率提升显著。
无人机的“眼睛”可以减少地面观察的盲区
昌吉的±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围绕着准噶尔盆地东部今年发现的煤矿成长起的特色产业,目前,除了这条“世界之最”的特高压电输电线路之外,煤矿衍生出的其他工业如橡胶制品、硫化物等资源配套产业也逐渐在这里开始聚集,新疆的工业经济已经处于高速增长前夜。大疆也正在和电网的工程师们共同研发优化无人机自动航线飞行功能,意图更高效地将巡检人员从大量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高阶的数据分析处理中去。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的无人机电力巡检使用的机型全部来自大疆。
早年曾提出将无人机运用在测绘等领域的另一家企业飞宇,目前主业已经完全倒向了摄影稳定器,因为飞控的迭代缓慢以及缺乏为B端大客户持续稳定提供服务的能力,没能将无人机的行业级应用实现。
农业打药高度的上升:候鸟采棉工“失业” ,农户变飞手
如果说无人机应用到电力巡检前后,作业的高度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的话,那么飞进农业领域的无人机,就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作业的“高度”:传统打药方式是地面农机或人工进入田里进行打药,而挂载着大容量水箱的无人机则是在空中为作物打药,在传统的地面XY轴之外开辟了“Z轴”打药。
植保无人机作业中
国内使用无人机在农业打药领域深耕的公司目前主要有两家,分别是大疆和极飞,大疆的飞控对其他无人机公司有着技术代差,而极飞进入这块市场则稍早。
新疆地广人稀,和东北一样有着大块的规整土地,很多勤奋的农户近年来开垦了很多耕地,色素辣椒和新疆传统的棉花已经成为了特色经济作物。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共有棉花种植5028.5万亩,是世界第一大产棉国,其中新疆的棉花种植就达到了3736万亩,占比达到了74%。
在过去,每年棉花采摘季大批的采棉工会坐着绿皮火车从四面八方前往新疆“打工淘金”,帮助当地农户进行人工棉花采摘。如今,机械化已经成为棉花种植的主要方式,脱叶剂跟机械化的结合,正帮助棉农获得更优质的棉花,更彻底将几十万采棉工赶火车前往新疆采棉花的“候鸟式”奇观成为历史。
植保无人机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农机对作物的碾压
成立于2016年的铁漫植保公司近年来在新疆业务发展迅猛,但其实这家公司在第一年亏损严重,其创始人吴少钦当年从深圳来新疆考察珠宝生意时意外发现了新疆农业市场的潜力,便毅然来到新疆和朋友一起组建了农业服务公司铁漫植保,利用无人机帮农户对作物打药便是他们的一项业务。
2017年,通过对各地不同作物的特性进行细心研究,有针对性地在作物不同生长阶段面临的问题设计药剂配比、打药方案,铁漫实现了盈亏平衡,并在2018年实现2000万营收,2019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6000万。
吴少钦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在2015年大疆推出MG-1无人机之前,无人机在农业领域只是个玩具,没人能通过这个挣到钱。
以棉花打药为例,以往,地面喷杆喷雾器是喷洒棉花脱叶剂作业的主力机器,这类的器械,效率高,效果好,但也有一个公认的短板,那就是损坏棉花,造成一定的减产。在前几年,植保无人机的效率会稍逊于地面机械。而如今,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进步,效率这块的短板已经被补上。
在阜康市承包了两万亩地的种植户张亚飞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使用传统农机进行地面喷洒时,高度超过膝盖的农作物无法使用车开进田地的方式打药。使用无人机打药后,每亩地打一遍药大概节约1-2元成本,每一季给棉花打药少则7、8次,多则十几次,其他作物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节约成本依然非常可观。张亚飞还提到,有些作物使用无人机打药相比传统农机每亩地的成本可能一样,但是因为无人机不会压倒作物造成减产,其实也就是变相增产,所以自己的收益还是提高了。
有的农户也自己购买了无人机兼职飞手
除了铁漫这样的专业农服公司以外,新疆也有一些个人飞手在为农户们提供打药服务。有些农户在使用了植保队的无人机打药服务后,自己也购买了农业无人机,并参加了培训拿到了飞手资格,对自家田地进行“DIY”式打药之余,还给其农户提供打药服务,增加了额外的收入。
2019年,大疆提出了飞防生态圈的理念,希望全面拉通与代理商、科研机构,药企等相关机构、组织的合作,共同为用户打造一个能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多维度增值服务,帮助用户实现价值。
据大疆农服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大疆植保机新疆的作业面积已突破2000万亩次大关。而随着棉花脱叶剂作业季的到来,整个新疆的作业面积有望突破3500万亩次,新疆已经成为大疆继黑龙江后的第二大农业市场。
新疆的工业和农业发展,在最新科技的帮助下正在实现对其他地区的快速追赶,甚至在某些领域有望弯道超车。
记者在新疆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众点评这个一二线城市居民很喜欢的应用,在新疆的商户收集数量并不够多,当地人民使用率也相对较低。而无人机这样更加“硬核”的科技产品却已经深入电力和农业,这或许也说明了,只有深入一线,了解不同地区用户的心声,并打造用户急切需要的产品,才能顺利融入更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