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政府网消息,今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低空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低空经济。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在自己的议案和提案中提到了低空经济,翼威视界(网址:aamev.com)整理汇总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人大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湖南公司总经理程伟
关于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建议
夯实能力底座
完善空联网低空基础设施
建立监管型低空基础设施
迭代升级低空监管平台
培育新兴生态
聚焦“低空+”场景深度布局,推动产业链相关方积极开展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农业生产、城市管理、航空科普、航空运动等应用场景试点孵化,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
聚合上下游产业资源,积极开展低空通感网络技术研发、智能驾驶低空载人飞行器试飞及组网试点,建设低空飞行器应用验证基地、综合测试场和低空飞行服务站等保障设施,推进技术、产品、服务与应用市场有机融合,构筑低空领域全体系能力生态。
鼓励具备条件的省市开展通用航空和无人机产业,建设通航小镇或特色园区,优先打造一批低空飞行示范航线、低空旅游、低空物流等示范项目,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强化配套政策
出台激励5G-A等新型低空通感网络技术研发政策。鼓励通信运营商、民航企业等组织联合完善低空通感网络相关技术标准。
出台扶持激励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制定奖励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入等多形式资金扶持政策,以及税收减免、房租补贴、人才基金、创业基金等多层次优惠政策,鼓励产业链企业投资建设低空经济基础设施。
推广低空飞行器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候机楼管理部党总支委员、副经理马通贵
积极发展山西低空经济加快通航示范省建设
加大对山西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支持力度,积极先行先试 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推动通航全产业链发展; 明确各类空域准入条件与使用规则、空管服务保障模式等; 支持并协助地方建立组织架构,建立工作机制,明确权责。 完善低空经济软硬件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议在全国已建成的省级飞行服务站、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的基础上,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支持本地研发和山西低空智联网建设,实现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全覆盖。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
关于推动飞行汽车应用、助力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
明确飞行汽车认证顶层规划,加大审定资源投入,形成可分阶段实施的产品审定路径
搭建飞行汽车技术标准框架,同时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进程。
推进适航审定工作标准化,建立统一审查程序。
增加局方适航审定人员和资源的投入,加强各中心工作交流与协调机制。
出台临时性的认证监管框架,为早期测试和运营提供指导。
针对陆空两栖等创新构型的飞行汽车,推进适航取证、车型公告认证等工作。
建设飞行汽车运行体系,从驾驶员资质,空域、运行管理等多方面,支持产品规模化应用
建立飞行汽车驾驶资质认证及培训体系。
加速低空空域开放,加快推动空域分级分类管理政策的落地,提升空域资源利用率。
建立统一的监管指挥平台及低空空域管理体系。
参考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发展经验,推进飞行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
开展产业专项研究,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加强土地保障,统筹飞行汽车产业园、公共LA。
开展应用探索,设立飞行汽车运营示范区并组建飞行汽车行业机构,加快产业生态圈建设。
加强商业化支持,统筹购置税减免等一揽子财政工具,支持飞行汽车推广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鹏城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
在去年建言“支持深圳探索设立低空经济示范区”并获得积极回应的基础上,今年高文还将继续为低空经济发力,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地低空经济联动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
乘势5G-A 加强低空通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研究和出台国家低空通感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方案,发挥5G-A优势,形成全国统一的通感基础设施网络,并加快试点城市布局,开展技术验证,推动形成产业生态。
选取部分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市,开展低空通感网络组网部署试点,通过试点催熟技术方案、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形成样板向全国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中电博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成伟
夯实低空经济发展基础、推动相关产业更好发展
希望在国家层面,设立(发展)低空经济的重大专项。
针对存在的若干关键技术(难题)组建重大的攻关团队,快速地推进低空产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经济形态的试点工作。
政协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吴希明:
设立低空产业装备发展国家重大专项,提质增效全面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立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管低空经济发展的“低空经济发展局”,设立低空产业国家母基金。加快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扩大低空空域开放,行业监管标准出台提速。
健全低空经济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制定、完善低空经济发展规划,明晰路线图,编制低空数字空域图,促进低空资源高效配置。
加快低空空域立法先试先行。以更权威、更完整的一部专门法律对低空空域管理进行有效规范,加快出台运营体系标准,规范和引导各类低空飞行器安全飞行。
粤港澳大湾区划定指定空域开展低空飞行测试、环境测试、技能竞技、商服模拟等先行先试试点,成熟后逐步推广。五是完善低空经济发展动态监测和统计,提高政策指引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全国政协委员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张 英
推动开展低空空域利用 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
加强低空经济顶层设计
国家层面统筹制定低空经济产业政策规划,加快研究低空空域管理法律法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因地制宜,推进具体政策落实,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制和标准体系,明确参与方责任与权利,试点支持上海联动长三角区域成为国家级培育发展低空经济试验区。
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
以安全为底线、红线和生命线,国家部委加大对地方相应主管部门的业务工作指导,建立地方低空空域专业运行服务中心,优化低空空域管理体制,加大改革试点,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积极探索有人与无人空域融合运行模式,提高低空空域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加快低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低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规划通讯导航、充电储能等新型专用基础设施,聚焦建设低空飞行“四张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提高空域资源供给能力,支撑具有“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性”特征的低空飞行活动。
加大低空航空器研发力度
加快培育研发、制造、服务相关领军企业,聚焦发展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航飞机等重点整机产品,强化产品到服务的端到端数字化建设,抢占低空经济产业链高地;加强科研机构、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创新解决科研人员激励、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加快打通工程化应用“最后一公里”。
打造低空特色应用场景
建议以上海部分区域为试点 ,加快开通城市陆上航线、城际陆上航线、江河湖海水上航线,逐步推广社区配送、城际物流、低空文旅等应用场景;联动长三角区域,规划覆盖华东的“100公里30分钟”低空智慧网络群,打造常态化海岛无人机物流等商业航线,建设国家级民用低空海岛物流场景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
支持深圳建设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
要深化开展低空空域改革。支持深圳探索授权地方政府低空空域管理试点,在保障安全及不影响军民航飞行的基础上,将非管制低空空域分期分批向地方政府授权管理。统一规则保障多场景建设。
深圳要推行大湾区“低空空域”统一管理,协调解决港澳与内地航空管制差异、军事航空管制区“禁飞”等问题,统一从航天技术指引、配套规划建设以及低空安全驾驶等方面保障安全飞行环境。
深圳还应从技术引领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立足军民航及地方政府对低空空域的管理需求和低空运营企业服务需求,创新开展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项目(SILAS)建设,包括低空地面飞行服务设施网、智能低空信息基础设施空联网、共享数字底座低空航路网、智能调度监管服务网。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主委、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
促进全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指导低空协同运行机制,推动区域融合发展。
健全顶层法规制度,保障低空产业环境。
统一低空基础设施标准,指导地方基础建设。
支持先行地区引领示范,形成经验广泛推行。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探索多元融资模式。
全国政协澳区委员马志毅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融合发展
发展跨境低空旅游 探索低空经济的跨境应用场景,建议依托现有的资源硬件,探讨发展低空旅游、跨境冷链运输、紧急医疗公共服务等应用场景——利用直升机、热气球、eVTOL等航空器,发展深港、琴澳或珠澳的跨境低空观光旅游,让人们在空中俯瞰两岸风景,丰富文旅线路;利用直升机等低空航空器在大湾区各市内进行跨境紧急救护和急需医疗物资运送,提升跨境救援工作效率。 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发展协调小组” 促使三地形成低空领域的规则衔接体系,针对低空飞行领域的划设、跨境飞行服务的审批程序和条件、服务标准、监管方式等方面,争取趋于一致达到互联互通,共同促进大湾区低空经济融合发展。 制订飞安管理标准 粤港澳三地需要充分协调沟通各地基础设施的选址、审查机制、建设模式、合理的可通达范围和航道等信息,为空中交通管理共同构建低空飞行数据共享机制,与民航系统、低空飞行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对接做好相应的准备,切实做好服务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低空飞行保障。并要严格落实低空飞行安全管理,考虑将来粤港澳跨境应用场景的无人机,需要同时遵循粤港澳三地规范标准,应当积极培训安全管理人才,助力无人航空器安全有序发展。
来源:中国政府网、央广网、中国日报网、深圳新闻网、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经信委、人民邮电报、澳门日报、安徽新闻联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