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鲁政办字〔2024〕12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1月19日
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
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全省产业向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服务制造强国、航空航天强国建设,加快推动全省航空航天产业跨越发展,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及未来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一、总体要求
(一)规划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制造强国、航空航天强国、交通强国战略,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领军型企业、标志性工程为牵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聚力打造全国航空航天产业新高地,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建设航空航天强国作出山东贡献。
——坚持创新引领,前瞻布局。面向产业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统筹推进战略科技力量、重大科技工程和关键技术攻关。坚持超前谋划、引领示范,培育壮大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优势行业和企业聚集。更好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作用,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动力活力。
——坚持突出特色,协同高效。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差异化布局、特色化发展通用航空、商业航天、维修制造、关键材料研发等产业。聚焦优势领域,推动率先突破,加强协作互补发展,提升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整体效能。
——坚持项目牵引,场景赋能。突出重大标志性、引领性项目支撑作用,强化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保障,培育壮大领军型企业和标志性产业链。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与先进制造、智慧城市、交通物流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
(二)重点方向。围绕全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领域,聚焦运载火箭、卫星制造与应用、通用航空和无人机、航空航天关联制造四大产业方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速产品应用示范,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全省航空航天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更高水平的研发、制造、服务、应用体系。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集聚培育一批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新建5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
2.高端制造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东方航天港、卫星星座、国际枢纽机场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力争全省航空航天重点企业达到300家,打造1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形成5个以上优势突出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雁阵形集群。
3.应用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海上常态化、高频化、航班化发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形成较为完备的卫星组装制造和火箭制造、发射能力。空天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布局建成通用机场50个左右,航空运营服务网、低空监视服务网初步建成,通用航空、无人机、卫星数据等新场景应用更加丰富。
到2035年,全面融入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空天信息等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跻身航空航天制造强省之列,为推进航空航天强国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二、发展布局
坚持全省“一盘棋”,加快航空航天高端产业、优质资源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集聚,打造济南空天信息、青岛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烟台商业航天产业核心集聚区,辐射带动各市特色园区协同发展,形成“三核引领、多点支撑、开放合作”的发展格局。
(一)三核引领。
济南空天信息产业核心集聚区。立足空天信息领域“通信、导航、遥感”全面布局先发优势,集聚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山东大学、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等名校大院和龙头企业,聚焦信息应用、火箭卫星研制和航空配套等领域,建设国家级空天信息创新高地、应用示范区和航空航天智造产业基地。
2.青岛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产业核心集聚区。依托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聚焦航空整机制造、卫星互联网、空天信息系统、空天动力装备等领域,建设国家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策源地、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产业基地。
3.烟台商业航天产业核心集聚区。提升东方航天港发射保障能力,发挥卫星关键部件、航空航天材料、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优势,聚焦海上发射、星箭研发制造、航天高端配套、卫星数据中心及应用等领域,建设国际领先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二)多点支撑。突出各市产业特色优势,加快民用综合机场体系和数字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协作配套、联动发展。支持东营市聚焦航空服务链、空天高端制造链、空天信息应用链,打造国家大飞机战略承载地。支持滨州市建设航空物流中心,打造全国航空制造和培训基地。支持潍坊市打造全球航空发动机叶片生产基地,济宁市打造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威海市打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地。支持淄博市打造无人机产业融合示范区,日照市打造“通航+”新业态先行区。支持枣庄市、德州市打造航空航天关键材料生产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市加快发展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新材料、应用服务等产业,建设航空航天专业化园区、特色小镇,打造重要承载空间和联动发展区。
(三)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多形式国际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黄河流域航空航天先进省市交流合作,深化与国内外航空航天企业战略合作。畅通产业创新资源对接渠道,加速汇聚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高端要素,持续提升国家战略服务保障能力,拓展延伸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空间。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强化航空航天领域实验室、科研院所、高校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空天信息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开展智能卫星柔性制造、空天先进探测材料与载荷等研究和应用。加快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强省微纳卫星、海上航天装备、航空轮胎技术创新中心,聚力突破微纳卫星制造、大型商用客机配套、海上发射公共系统等领域。高水平建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13所、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等院所,打造航空航天重点研发机构群。支持重点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
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推进与省外航空航天领域高水平高校院所共建人才载体平台,积极招引航空航天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人才工程牵引作用,积极支持航空航天领域引育集聚急需紧缺人才,建立顶尖人才“直通车”机制,实行“一人一案”引才方案,为符合条件的航空航天产业高层次人才发放“山东惠才卡”。依托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建强微电子、空间科学与物理学、海洋与大气等优势学科,支持高校增设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制造设计、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等紧需专业。高标准建设空天信息大学,聚力培养空天信息网络、空天信息材料与器件、对地观测、卫星导航与物联网等领域高层次人才。支持山东航空学院完善飞行培训、机电培训、乘务员培训、航空展览体验中心等功能,打造区域性航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鼓励高校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训机构等,打造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支持山航培训中心建设华东飞行培训中心,支持东营中国商飞试飞基地开展试飞员、试飞工程师、测试维修工程师等人才培养。
推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科研院所、优势企业主动参与国家嫦娥工程、火星探测、子午工程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牵头承担航空航天领域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加大航空航天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北斗星动能”科技示范工程,构建精准、可信、高效的北斗和遥感集成技术体系。高水平建设崂山实验室,推动航天优势技术与海洋科技融合创新。鼓励企业参与民航安全、卫星互联网技术标准制定。支持济钢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13所、东方蓝天钛金、山东长征火箭等头部企业发起设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开展5G地空通信技术试验,建立地面与飞机间通信链路,提升5G网络覆盖空间维度。
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重大科学问题,加快建设、预研、谋划、储备航空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航空发动机、先进材料、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关键技术提供试验、研究、验证综合平台,打造国际领先的航空航天试验装置群。
(二)实施产业体系强链工程。
布局发展航空制造关键环节。
整机制造。提升青岛空客H135直升机总装制造、济南中航AG50轻型运动类飞机制造、滨奥飞机DA40整机生产、钻石飞机DA50整机和零配件制造、CH2000教练机制造能力。积极引进通用航空国际主流机型,拓展整机总装、核心零部件制造及配套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通用航空及直升机制造基地。
无人机制造。鼓励各市发展植保、物流、消防等行业级无人机总装制造,打造济南、青岛、淄博、滨州等一批无人机产业集聚区。拓展长航时无人机、无人直升机等领域,延伸无人机导航控制系统、动力系统、高宽带链路系统、电池、任务载荷设备、应用处理软件等配套产业链。支持聊城、菏泽等市布局无人机特色产业。
航空零部件。支持济南市做精做强雷达罩、天线罩、航空特种合金等优势制造产业。支持烟台市建设通航综合制造基地、紧固及结构件智造基地。推动潍坊、淄博、济宁、德州、东营、枣庄等市加快突破航空发动机叶片精密锻造、直升机螺旋桨叶片三维立体编织、发动机跨尺度精密制造与装配、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高性能航空线缆等技术,建设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成立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东营促进中心,支持优势企业进入中国商飞供应链体系。
飞行模拟及地面设备。支持青岛市加快国产大飞机等机型飞行模拟训练设备研发制造,打造航空训练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及航空培训中心。支持滨州市研发通用航空训练、飞行体验模拟器。推动威海市发展飞机牵引设备、飞机辅助动力设备、飞机各类作业平台等地面保障装备产业,打造国际领先的空港装备制造基地。
壮大发展航天装备产业。
运载火箭及地面设备制造。依托烟台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航天高端配套、海工装备制造能力,强化新型火箭、海上发射支持系统研发。建设济南液体火箭发动机、动力系统测试平台及制造基地,推动深蓝航天液体可回收式火箭实现突破。支持青岛、潍坊在液体火箭低温贮箱、大推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研发生产领域加快突破。
卫星组网制造。抢抓国家卫星互联网建设机遇,加速推动卫星星座、通信载荷、地面应用系统等全产业链开发。一体化创新布局“通—导—遥”“空—天—地—海—网”,推进齐鲁卫星星座、AIRSAT卫星星座等星座组网。建设济钢防务卫星总装基地、青岛卫星通信产业基地、泰安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级微重力时间、水平、载荷等技术实验平台,发展卫星互联网用核心器件。
航天零部件。支持济南市打造空间行波管、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等核心产品生产制造链。支持烟台市强化微电子、陶瓷基板、激光成型等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研制能力,发展智能时钟和时间服务。支持济宁市加快发展精密金属箔电阻器等航天电子元器件产业。支持潍坊市、临沂市发展航天领域金属3D打印核心装备,建设先进增材制造基地。
加快发展空天新材料。发挥烟台、滨州、聊城等市合金材料加工制造优势,突破发展航空航天用合金新材料产业,打造烟台—滨州航空航天高端铝材生产基地。支持威海、德州、东营、济宁、泰安等市围绕先进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半导体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商用飞机碳纳米管、航空聚氨酯、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纶纤维等系列产品,延伸拓展航空航天复合材料产业链,打造烟台—威海新型航材集聚区。支持临沂市、枣庄市围绕超薄玻璃陶瓷基板、特种光学玻璃等领域打造硅基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支持青岛、威海、东营、临沂等市做强航空轮胎、航空密封件、三角带、减震垫等高性能橡胶制品产业。推动德州市加快高端红外晶体及光功能材料成果转化,打造高端红外材料生产基地。
做强航空器维修及改装产业。推进地面固定基地运营商和飞机地面维修中心等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航空维修、改装基地。加快推进山东太古飞机、翔宇航空等骨干企业,发展飞机整机维修、部附件维修和发动机维修等全产业链航空维修业务。开展“客改货”业务,积极引进制造商完成中心或第三方完成中心,发展公务机装饰业务,拓展运输飞机翻新业务。鼓励通用飞机维修企业开展航线维修、定检和大修资质升级,完善检测、会展、保险、咨询等配套服务。支持东营市承担C919大型客机、ARJ21支线客机试飞工作,预留新机型试飞空间,打造全国重要的专业民机试飞基地。
(三)实施东方航天港引领工程。
高标准布局航天港建设。充分发挥省推进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协调机制作用,加强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海上发射保障和航天产业发展新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空天信息产业园,打造国际一流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塑强航天港“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三大核心能力,完善园区、产业配套建设,建设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航天产业制造园区、航天产业配套园区、航天应用文旅园区等“一港三区”,创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生态。
强化海上发射服务保障能力。按照“一港两用”思路,兼顾通商通航能力,构建形成“一站式”海上发射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火箭垂直总装保障厂房,完善岸基保障能力。推动东方航天港与国内优势航天企业合作,建设世界首个坐底式火箭发射平台,支持在列及在研大型固体火箭发射、中小型液体火箭发射与回收,提供具备“固液兼容、冷热兼备”“机动发射+近岸发射”“一次出海、多次发射”、海上回收等领先优势的商业发射解决方案。建设空天飞行试验中心,延伸海上发射组团功能。支持海阳港通用泊位建设。
强化航天综合配套能力。提升火箭研制生产、总装测试及核心配套能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固体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基地。以“东方慧眼”星座为核心,构建空天信息服务能力,建设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产业园,打造集卫星数据存储、应用、交易、灾备于一体的绿色卫星数据应用中心。建设东方航天港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发展海上发射观礼、航天科普研学、海滨休闲观光等特色航天文旅产业。
(四)实施园区载体集聚工程。
打造专业化航空航天产业园区。聚焦航空服务链、空天高端制造链、空天信息应用链等发展重点,打造航空航天领域优势产业、重点项目集聚地。高水平建设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园、青岛通用航空产业园、烟台东方航天港产业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空天产业集聚区。支持有条件的市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围绕航空航天系统模块、零部件研制、新材料生产制造、航空培训等优势领域,做强中国商飞东营试飞基地、滨州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济宁航空航天产业城、潍坊航空航天产业园、日照岚山通航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支持济南市围绕空天信息大学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培育壮大航空航天骨干企业。积极招引航空航天产业“国家队”、民营领军企业在山东省设立运营总部、区域总部、研发总部和事业总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或参与全国性商业航天联盟。推动航空航天领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火箭卫星总装制造、大飞机关联制造、通用飞机整机制造、无人机制造、空天新材料研发能力,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相互配套、大中小型企业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重点扶持航空航天装备、卫星研制、关键零部件、新材料、空天信息应用等领域创新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强与国家部委、央企集团对接,争取重大牵引性项目在鲁投资布局,形成“建设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格局。支持各市制定航空航天产业招商图谱,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建立招商项目库,利用专业园区、孵化器等平台资源优势,采取“一区多园”“园中园”“区中区”等模式,大力实施“补链”招商和“强链”招商。强化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实施重大项目落地“一企一策”,为项目建设主体提供业务对接、资源导入、投融资等全方位服务,配套完善前端研发、项目评估、信息咨询等全链条保障。
(五)实施开放融合发展工程。
拓展航空航天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家部委、央企、科研院所合作,服务和承担更多国家战略任务。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黄河流域跨省域合作交流,推动与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武汉等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合作,积极融入中国商飞、波音、空客等商用飞机供应链。开展国际化战略对接和多形式国际国内合作,鼓励外资、民营等资本来鲁投资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增强全球范围资源链接能力。
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发展低空经济,强化通用航空产业内部资源融合发展,统筹全省低空空域使用需求和管理要求,加快推进空域分类划设、分级管理,提升使用效能。推广运用5G、北斗导航等自主可控技术手段,编绘省域目视航图,构建符合通用航空发展需求的低空空域管理体系。打造济南低空产业示范基地。
(六)实施基础设施支撑工程。
完善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航空航天创新创业、检验检测、试验测试等公共平台,完善专业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综合培训服务体系。整合省内现有星座资源和需求,统一星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空天数据资源池。完善全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加快推进全省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统一,建设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山东分中心、国家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北斗三号区域短报文通信应用服务平台,形成全天候、高精度、高并发、大容量的省级北斗时空数据综合服务体系。依托省国土测绘院及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立全省遥感影像统采分用工作机制,完善空天地立体化影像获取体系,丰富遥感影像数据资源,提升快速处理和智能解译能力。推进中国航天环境可靠性试验与检测中心、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先进无机非金属行业中心、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载体建设。建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威海观测站。
统筹推进全省机场建设。优化全省民用机场布局,打造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运输机场群。支持青岛和济南机场协同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烟台机场打造区域航空枢纽,积极培育临沂机场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推动新建枣庄、聊城、淄博、滨州机场,迁建威海、潍坊机场,开展德州、泰安机场前期研究工作。打造全省覆盖、协同高效、服务优质的通用机场群,鼓励支线运输机场增设通用航空功能设施,支持日照、滨州机场打造全国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融合发展示范机场。推动通用航空服务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4A级及以上景区、农产品主产区和主要林区。在无人驾驶航空器研发制造产业集聚区和主要应用场景试验地区布局建设无人驾驶航空器培训基地、试验飞行场地、配送设施等节点,建设东营、青岛全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实验基地。
(七)实施应用场景拓展工程。
拓展航空航天技术应用。推动卫星应用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软硬件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构建跨产业、跨领域产业形态。在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保护、智慧物流、智慧农业、防灾减灾、水务监测、安全生产、应急通信等领域,优先推广使用卫星与无人机应用服务和相关数据产品,打造一批空天信息数据资源应用样板。建设山东省无人机联动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全省无人机联动组网,为自然资源、农业植保、环境监测等应用场景提供对接服务。鼓励将北斗产品和服务全面推广至无人飞行器、地面机器人、水上无人船等领域。打造智慧车联网综合服务云平台,鼓励汽车企业开展基于卫星技术的智能驾驶应用,建设济南北斗导航信息产业基地。强化数据开放共享,推广基于卫星数据的共享车辆管理、生命体征采集、紧急呼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精准位置上报等特色应用,提升惠民服务能力。
培育航空航天新兴消费集聚区。适应消费升级新需求,围绕研学、旅游、运动、体验、短途运输等领域,丰富拓展航空航天消费新场景。鼓励开展科普教育、模拟体验、航模比赛、夏令营等形式多样的航空航天活动。实施低空经济培育行动,拓展无人机应用场景,丰富低空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利用城市边缘闲置地、生态公园绿地等适宜区域建设航空飞行营地。逐步建立覆盖省内有条件的重点景区的低空旅游航线网络,推广开展高空跳伞等航空体育活动,支持航空俱乐部发展。支持济南、青岛、烟台等机场积极开展公务机业务。鼓励航天科普馆、空天信息科技馆、通航科技馆、飞行体验中心、通航夏令营等科普项目建设。
精准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遥感系统,搭建涵盖卫星平台、航空机载平台地面接收系统等在内的多维多类型立体观测体系,提升城市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发挥高精度卫星、无人机、通用航空等在城市综合治理、重要设施安全监测、城市车辆监控管理、水域巡检中的优势,丰富在城市物流、应急医疗配送、活动安保等行业应用,服务未来社区、智慧园区建设。
建立航空应急救援服务体系。支持构建覆盖全省、空地联动的航空应急救援网络,组建航空应急救援机队和应急救援专业人员队伍,创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示范省。布局完善灾害监测核心基础站点和常规观测站点,构建安全风险感知网络。完善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自主可控的应急卫星通信网,开展航空医疗救护、抢险救灾、森林防火、空中巡防、维稳处突、物资投送等业务,打造若干省级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加强航空应急救援产品研发,建设航空应急救援产业研制基地和通航应急救援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部门衔接协调,合力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落实、扶持政策制定和重大项目招商建设等工作。建立航空航天专家库,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撑。各市、各部门按照本规划内容,加大对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有效机制。
(二)完善要素资源保障。建立省级航空航天重点项目库,将优质项目优先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强化人才、资金、土地、用能等方面要素保障,持续做好跟踪服务。加大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符合条件的航空航天项目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基金支持,充分发挥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探索设立适度规模航空航天领域基金,重点支持火箭卫星、通用航空及无人机制造、北斗导航、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发展。引导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和产品,发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拓宽航空航天领域重大项目融资渠道。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发展商业航天发射等相关保险产品。全面落实航空航天领域企业研发、技改、技术装备进口减免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建立航空航天重大设施设备共享使用制度和优惠政策,推动重大科研设施设备开放共享。
(三)强化督导推进落实。强化本规划在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中的统领作用,各市、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加强组织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确保重点任务如期完成。积极吸引各类行业协会、企业团体、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营造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部门解读: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近日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一、规划编制背景
航空航天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全省不断完善航空航天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质企业和项目招引力度,着力推动空天信息领域应用,战略服务、民生服务、生产服务、消费服务能力加快提升。
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加快融合,初步形成了涵盖火箭、卫星、无人机、电子元器件、零部件制造等领域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海上发射平台建设、空天数据应用、关键材料、检测维修等细分行业形成比较优势。
二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聚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点科研机构,成功参与空间站建设、火星探测等多项重大工程保障任务。拥有山东航空学院等10余所涉航空航天高等院校,空天信息大学列入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
三是标志性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截至2023年底,烟台东方航天港协同保障完成8次海上发射任务,将45颗卫星送上太空。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成功发射,一系列卫星星座加快组网,构建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多手段、高分辨率综合服务能力。
四是服务应用有序拓展。航空航天产业市场运营、综合保障、延伸服务等不断完善,广泛应用于卫星导航、遥感测绘、城市治理、海洋牧场、智慧黄河、应急救援、通航旅游等场景。成立省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应急救援服务作业量全国领先。成功举办空天信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东方航天港产业发展大会、山东省低空旅游发展大会等会展活动,产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为服务制造强国、航空航天强国建设,抢抓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发展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组建专班,系统研究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和先进经验,全面调研我省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及项目布局情况,多次召开专家学者、企业家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研究编制了《规划》,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是推动全省航空航天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把握原则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战略意图,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点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二是突出特色优势。坚持高点谋划、前瞻布局,突出强化海上发射保障、创新平台支撑、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企业产业配套、服务应用延伸拓展等核心能力,加快培育构建重点领域完整产业链条。
三是坚持系统观念。突出全省一盘棋,强化核心城市创新中心与产业枢纽地位,发挥各市重点园区与特色资源禀赋作用,充分衔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明确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围绕重点任务推进落实,《规划》设置一系列航空航天重点园区、创新平台和重点项目,确保各项任务可落地、可实施。
三、规划目标和发展布局
《规划》提出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两个阶段发展目标:力争到2030年,全省航空航天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更高水平的研发、制造、服务、应用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建成东方航天港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到2035年,全面融入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空天信息等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跻身航空航天制造强省之列。
《规划》提出,打造“三核引领、多点支撑、开放合作”的发展格局。加快高端产业、优质资源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集聚,打造济南空天信息、青岛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烟台商业航天三大产业核心集聚区;辐射带动各市特色园区协同发展,支持东营市打造国家大飞机战略承载地、滨州市打造全国航空制造和培训基地、济宁市打造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等,支持有条件的市加快发展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新材料、应用服务等产业,打造重要承载空间和联动发展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多形式国际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黄河流域航空航天先进省市交流合作,深化与国内外航空航天龙头企业战略合作。
四、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聚焦培育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推进实施7大工程。一是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主动参与国家嫦娥工程、火星探测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施“北斗星动能”科技示范工程,高标准建设空天信息大学。二是实施产业体系强链工程,提升直升机、通用飞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发展行业级无人机,支持优势企业进入中国商飞供应链体系,强化新型火箭、海上发射支持系统研发,推进齐鲁卫星、东方慧眼等卫星星座组网。三是实施东方航天港引领工程,塑强“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三大核心能力,完善园区、产业配套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四是实施园区载体集聚工程,打造中国商飞东营试飞基地、济宁航空航天产业城等一批专业化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全力引进一批体量大、示范性强的重大项目落地。五是实施开放融合发展工程,深化与国家部委、央企、高校院所对接交流,加强与北京、上海、西安等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合作。六是实施基础设施支撑工程,完善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航空航天创新创业、检验检测、试验测试等公共平台,优化全省民用机场布局。七是实施应用场景拓展工程,在智慧物流、智慧农业、防灾减灾等领域,打造一批空天信息数据资源应用样板,构建覆盖全省、空地联动的航空应急救援网络。
《规划》主要从工作推进、要素保障、督导落实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下一步,将按照责任分工,认真抓好《规划》落地实施,细化支持举措,推动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实现跨越发展。